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许昌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特辑

日期:2024年07月17日 17:10   点击量:   发布人:许职青年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今年暑期,我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组建17支重点团队,27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围绕“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发展成就观察”“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科技支农实践”8个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大课堂中

许职青年

深入基层 积极贡献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把报国之志 化为青春行动

在服务地方发展的浪潮中

释放青春动能

快来跟随团团一起

欣赏他们的青春风采吧!




扬红色文化

育大国工匠

2024年7月5号,机电学院“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从这里出发,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基因,擘画青春蓝图。





01

不朽功勋彪炳史册

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7月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南阳市镇平县的“彭雪枫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是为纪念彭雪枫将军1944年9月11日壮烈殉国于此所建。馆内松柏青翠,中央坐落彭雪枫将军半身雕塑,底座正面镌刻有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彭雪枫将军”5个大字。

通过歌颂伟大的党,激励同学们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党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02

英雄事迹流传千古

红色记忆映照未来


 



进入展览室,展览室中陈列有彭雪枫将军一生战斗经历介绍和240福画片。展览中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再现了当年彭雪枫将军的英勇无畏与艰苦奋斗。站在这些照片面前,仿佛直面当年的风云斗争,感受到彭雪枫将军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03

不朽荣光照亮征程

红色传承激励奋进



讲解员引领着实践团队众人,依次参观了“雄风啸陇海,威震豫皖苏”、“治军三件宝,火线育英才”、“正气行天地,品行启后人”三个展区。在此期间,实践团队偶遇了河南大学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两个小队结伴而行,跟随讲解员的引领,共同品味这份“不朽的雪枫精神”。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辈遗志,筑造青春之梦。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时,我们更应该接续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习语润心

青春奋发


 

2024年7月6号,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从这里出发,探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区近十几年的发展与变化。




01

·东升村·


 


东升村,这个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的村落,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东升村,这个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村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探寻与体验。它不仅是一片生活的热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寄托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眷恋。在未来的日子里,东升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成为更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乡村记忆。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得知实践团到来的目的后,爷爷热心地为我们讲解关于东升村的历史以及东升村的特色主题公园—孝善主题公园。在实践团成员临走之际,爷爷热情地向我们分享自家门前种的黄瓜,展现了东升村淳朴的民风,给实践团成员留下了实践过程中温暖且难忘的回忆。


02

槐树洼村





 



上集镇槐树洼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距离市区仅有10公里,且紧邻207国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选择。

在农业发展方面,槐树洼村也走在了前列。村里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里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自然环境,确保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队员来到了槐树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以及月季种植基地。在参观种植基地后,实践团成员深刻了解到了槐树洼村脱贫攻坚的发展历程。此外,村里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上集镇槐树洼村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村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兴业。

未来,槐树洼村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典范。

扬红色文化

育大国工匠

中国版图上,有40余个三省交界处,鄂豫陕交界处便是其中之一。荆紫关镇,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机电学院实践团队慕名赶往淅川县荆紫关镇,一览这沉淀着历史的地方。

01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有着响誉全国的“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该街全长五华里,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它依山傍水,容南北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为一体。

荆紫关镇历史文化悠久,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为荆紫关。此地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有一成语朝秦暮楚便是由此地由来的。

在探访荆紫关古街的旅途中,实践团队成员有幸走进了一位村民的家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间房子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见证了他们家七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老爷爷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与家族情感的深厚。

如今,荆紫关革命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基地。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叹:“我们要铭记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念他们的无私奉献,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发扬他们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2盛湾镇

丹江河南岸,距离淅川县城50公里的盛湾镇鱼关村旧址,苍松翠柏下,斑驳的青砖土墙,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90多年前,新思想在这里汇聚,红色种子在这里播撒,红色精神从这里传开,点点滴滴,让人肃然起敬。

机电学院实践团队前往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于这里探寻红色故事,追忆红色岁月。

随着南水北调计划的开展,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

水库的建立使水位不断高涨,为此,淅川县人民只能不断搬迁,而在这其中,搬迁涉及23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3680户、21000人,搬迁人数占到全镇总人口的39%,占淅川县移民总人口的12.5%,南水北调一下子让这个平日里不为人所知的乡镇声名远扬。这个乡镇,就是淅川县第三移民大镇——盛湾镇。

淅川县盛湾村,一个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的古老村落,自古以来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历史上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全县单批次搬迁人数最多、户数最多、车辆最多;一天同时搬两个村。这些“淅川之最”、“移民之最”的诞生和创造,无不见证着盛湾干部队伍的拼搏与实干,闪烁着他们的荣耀与光彩。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盛湾镇人民教给实践团成员最重要的精神,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移民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辈遗志,筑造青春之梦。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时,我们更应该接续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习语润心

青春奋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来到南阳市浙川县,从这里出发,探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区近十几年的发展与变化。

01孙庄村

马蹬镇孙庄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南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是一处理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孙庄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村落。

村内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迹,如明代的古井、清代的石桥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孙庄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在自然环境方面,孙庄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子周围群山环抱,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村民们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蔬菜,既满足了自给自足的需求,也让游客品尝到了地道的农家菜肴。

马蹬镇孙庄村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美丽村庄。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肴,还可以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村里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了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村里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02毛堂乡

毛堂乡坐落于伏牛山南麓,是大自然的瑰宝。这里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见底,如诗如画。四周青山连绵,仿佛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净土。登高远眺,山间溪流蜿蜒,村庄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实践团来到毛堂乡后,探访了南阳市淅川县毛堂乡的品鲜水产养殖公司鲈鱼基地。这片基地依托南水北调工程的资源优势,成功发展了特色水产养殖,为当地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品鲜水产养殖公司的繁荣,正是农村振兴的缩影。


实践团成员们亲手投喂鱼食,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在养殖技术员叶振东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鱼苗培育基地,领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与管理之道。

参观完基地,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更为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推动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扬红色文化

育大国工匠

01中共浙川第一支部纪念馆

90多年前,新思想在这里汇聚,红色种子在这里播撒,红色精神从这里传开,点点滴滴,让人肃然起敬。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机电学院实践团队赴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探访中共第一支部纪念馆。在此,他们追寻红色足迹,聆听先烈事迹,感受那段峥嵘岁月,让红色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庄严的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回顾了中共淅川县委的成立历程,以及1941年宋湾农民如何勇敢地抗击反动统治的壮烈历史。周尚杰、马水平、柴云亭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熠熠生辉。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着每一张历史照片、每一件珍贵文物,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革命先烈们的奋斗与牺牲。

红四方面军西征途经淅川时,他们严于律己,不取群众一针一线;宋湾农民起义时,他们勇敢反抗,守护家园。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

这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牢记当代青年的初心和使命,深入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奉献、迎难而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02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20000余幅丹江移民图片、1200余类相关书籍、7000篇媒体报道、20000分钟的纪实视频、2600件老物件,为移民们珍藏住故土旧时的一点一滴,浙川移民民俗博物馆展览的从来不是旧物,而是浙川移民们无法忘却的回忆。

机电学院实践团队追寻那份不朽的“移民精神”,怀揣着崇敬,来到这座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穿越时光隧道,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等领袖以远见卓识,启动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50余载,造就水利史上壮举。1959至1978年,22万淅川人远迁他乡;21世纪初,又有16.5万人省内安置。这一工程不仅改变了水资源分布,更书写了水利移民的壮丽篇章。

移民,非单纯迁徙,而是经济与社会的深度变革。移民遗留的民俗实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底蕴。

移民民俗博物馆,展示着先人的工艺与智慧,引领人们追溯故土的丹淅山水、村落宅院、家族墓场与古树老井。这里,是移民心灵的港湾,充盈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人的崇拜、对过往的感恩与怀念,以及那份难以言表的苍凉与悲美。

踏入博物馆,仿佛被唤醒沉睡的记忆。静谧展厅中,每件展品都诉说着移民与南水北调的历史。石制农具、墓砖、古币、日常用品,每一件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映照出淅川人民的智慧与时代记忆。

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集合,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引领着实践团成员们穿越时空,了解了丹江移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切身感受移民群众“忠诚担当 大爱报国”的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辈遗志,筑造青春之梦。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时,我们更应该接续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扬红色文化

育大国工匠

01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

渠首精神,如矗立之碑,镌刻着“担当、奉献、创业、创新、牺牲”的誓言,谱写了共和国水利文化的壮丽史诗。

机电学院实践团队慕名赶往“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学习“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渠首精神,聆听当年南水北调渠首建设的感人事迹,追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他们奋战在十余里的施工线上,土石飞扬中,脊背弯曲又挺直,铁锹、钢钎挥舞,血泡与汗水交织。号子声震天,响彻穰原,奏响铿锵乐章。啃黑窝头,饮黄泥水,风餐露宿,他们众志成城;睡茅草屋,以地为床,饱经风霜,他们坚守如初。劈山开渠,勇于创新,他们无惧牺牲,用坚毅与勇气谱写了时代的壮丽篇章。

参观完毕后,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纷纷立志要传承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引丹精神”,以之为楷模,努力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陶岔渠首,不仅是丹江口水库的坚实副坝,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和象征。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这个称号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工程意义,成为了“渠首”的代名词,承载着无数人的辛勤与付出。

机电学院实践团队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终点便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亲身感受了伟大工程的壮丽与宏伟,深入体会了渠首精神的内涵与力量,为本次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十万邓州民工,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他们牺牲了一百四十多位勇士,伤残了二千二百八十多人,用断了七百余吨的钢丝绳,开挖了六千七百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他们率先开挖了中线引水渠、总干渠,兴建了中线“水龙头”——陶岔渠首。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工程建设的记录,更是一部人民奋斗、牺牲和奉献的壮丽史诗。

邓州人民不仅完成了陶岔渠首的建设,还“挤”出了数万亩良田,兴建了三十一个移民社区(村),接纳了来自淅川县的六万移民。同时,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健康,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邓州人民还关停了大量工矿企业,拒绝了诸多投资项目,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甘于牺牲、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渠首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标语,更是一种深深烙印在邓州人民心中的信仰和追求。它激励着邓州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这种精神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让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担当。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辈遗志,筑造青春之梦。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时,我们更应该接续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